当前位置: > 八秩弦歌 征途如虹 > 正文

八秩弦歌 征途如虹

【哲学社会科学篇】深耕西部沃土,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来源:社科处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

1066vip威尼斯官网走过八十载风雨历程,始终秉持着“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在一代代师大人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下,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建校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学校始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和学科优势。

建校之初,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全校师生潜心科研,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耕耘结果。首任校长刘泽如先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对我国创建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体系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1961年,时任副校长郭琦定下目标“出潼关,进北京,争取在全国学术领域里的发言权”。全校师生拼搏奋斗,硕果累累,不断践行着学校的学术目标。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锐意创新,通过不断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科研管理方式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搭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学术研究氛围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得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威尼斯官网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和繁荣。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威尼斯官网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成果产出、科研立项、获奖数量、经费争取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2003年社会科学处发布了《1066vip威尼斯官网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通过促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完善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等举措,发展繁荣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助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保持有力和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紧抓学校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及研究领域,对标主流、前沿问题,促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校的优秀专家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研究成果,于多个领域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突出,学校一直全心服务西部教育,依托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优势,积累了大量有关教师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乡村教育、边境边疆教育等重点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学校还充分发挥地区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学校在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领域特色突出,尤其是史记文学、红色文艺、汉语言文字学、西北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学校一直在先秦史、隋唐史、五代十国史等领域有突出成果;在中国哲学方面,更是形成了关学研究的特色方向。

其次,响应国家战略,引领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一直秉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大力支持和组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以各种方式开展社会服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建策。

近年来,威尼斯官网一批应用成果相继被政府部门采用,尤其是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四五”期间近500篇研究报告被各级单位采纳,其中被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370余篇,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

学校还积极响应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理优势,2014年开始实施“1311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工程”。学校还积极组建智库平台,不断强化“一带一路”研究,建设了1066vip威尼斯官网“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等高水平智库平台。

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激励教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人才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释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活力,努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学校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打破唯论文、重数量、轻贡献的单一科研评价模式,遵照承认每位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承认每一种带有原创性成果的价值的基本原则,突出成果创造性、标志性、国际化、团队贡献等核心要素,修订了《1066vip威尼斯官网科研业绩认定办法(哲学社会科学类)》,建立了符合威尼斯官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需要、研究特色、实际格局的多元化与分类的科研评价模式和体系,很好地调动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威尼斯官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

在这些举措的保障和激励下,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产出、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数量均获快速增长。在2023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学校文科实力并列全国19名,首次进入全国前20,迈入中国文科实力A+序列。

第四,突出质量导向,多举措推动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与成果。近来年,学校积极调整战略方向,在量的发展的基础上,更着力于质的提升,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构建了以建设大平台、大团队,产出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的培育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学校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产出重大优秀成果的能力,实现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繁荣发展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校开展了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课题和重大成果培育专项申报工作,强化以重大项目和成果为引领的导向。

“十四五”以来,项目方面,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0项,其中重大项目18项,重点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4次排名全国前五,其中2次排名全国第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1次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88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年度项目立项数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十。成果方面,累计出版各类著作580余部,其中3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含公示中2部);发表论文近46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含英文版、内部文稿)上发表文章13篇,在各类高质量期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高水平论文发表量接近发文总数的60%;获得厅局级以上奖励320余项,在日前公布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威尼斯官网共有20项成果获奖,其中2项成果获一等奖,获奖总数较上届提升120%,实现20年来教育部一等奖数量质量的新突破。在第十六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威尼斯官网72项成果获奖,22项成果获一等奖,获奖总量与一等奖获奖量均居省内首位,彰显了威尼斯官网的哲学社会科学实力。

在高水平平台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威尼斯官网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类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48个,包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国家民委等其他部委重点研究基地9个等。其中,11家单位入选CTTI来源智库,2家单位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AMI),3家单位入选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各平台产出的成果连年在CTTI组织的智库建设最佳案例与智库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在咨政建言服务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平台建设卓有成效。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代表性成果

文学研究

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这离不开学校一代代文学人的潜心耕耘。中国语言文学已成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特色和优势明显。张新科教授带领的史记文学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在1990年,张新科就出版了专著《史记研究史略》。2013年,张新科教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先后编纂出版《中外书目著录〈史记〉文献通览》《中外书目著录〈史记〉文献通览续编》,整理出版《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并建设有“史记研究数据库”网站,第一次对古今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2021年,张新科教授出版专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该专著被列入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和“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并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此外,文学院也汇集了一批文艺学研究的专家团队,早在1957年,老一辈的霍松林先生就出版了学校史上第一部专著《文艺学概论》。近些年,文学院的大批专家学者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聚焦红色文艺主题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作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学和文艺上的辉煌历史,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红色文艺研究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

文学院还有一批语言学研究的杰出专家和团队。邢向东教授专注于西北汉语方言研究,对西北方言,特别是陕西方言,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研究成果《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乔全生教授同样潜心方言研究,在中国近代汉语方言、山西方言等领域建树斐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党怀兴教授长期从事汉语文字学、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成绩斐然。202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古代六书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暨数据库建设》。


哲学研究

学校在中国哲学方面形成了关学这一特色方向。1981年,陈俊民教授创办了“关学研究室”,后来,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等教授纷纷加入关学研究的行列。2003年学校成立了关学研究中心,2023年以此为基础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为关学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如今,第三代陕师大“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也正在蓬勃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陈俊民先生作为陕西关学研究开创者,经过20年的搜集整理,完成了《关学经典集成》的校点整理出版,这是一部抢救保存中国传统思想学术重要流派“关学”的经典论著。刘学智教授主持搜集整理的《关学文库》是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点校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关学思想史》获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林乐昌教授的《正蒙合校集释》是第一部完备精善的《正蒙》校释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丁为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也将展开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新的篇章。学校在哲学研究研究的其他领域也有突出成绩。袁祖社教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公共价值的信念与美好生活的理想——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深蕴》等多篇文章。


教育学研究

在马师儒、郝耀东、刘泽如、朱勃、吴元训、张安民等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奋斗下,教育学已经成长为学校的优势及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以郝文武、傅钢善、栗洪武、陈晓端、司晓宏、陈鹏、李森等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研究团队正在推动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蓬勃发展。郝文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形成《乡村教育振兴与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两卷专著和50余篇研究论文、5篇咨询报告等一系列成果。栗洪武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教育史、老解放区教育史研究方面,出版了《延安时期红色教育档案》、《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等多部教育史方面的力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鹏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规、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弘扬工匠精神研究”,研究成果多发表于《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顶级刊物,多份研究报告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国家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李森教授长期聚焦于教师教育和乡村教育领域开展研究与教育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为国家的义务教育工作建言献策。这些专家和团队服务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长期践行教育强国的思想,形成了威尼斯官网在全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特色。


心理学研究

在刘泽如、孙昌识、欧阳伦、杨永明等一代代心理学人的带领下,学校的心理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游旭群教授带领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紧密呼应学校的教师教育主线,围绕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2011年,游旭群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建构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创新了教师职业行为效能的评价方式,揭示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教书育人效能,以及与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校中的师生是心理健康共同体,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应该在“育”,而非“治”。以心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团队出版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成果集成》,先后向教育部提交了5份送阅件和政策建议案,并向多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提出改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政策建议案获教育部思政司采纳研究所形成的咨询报告《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学校心理学研究在航空航天心理等应用认知与人因工程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师职业健康心理与测评,情绪、人格与社会行为及其神经生理基础,认知与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儿童青少年人格、社会认知发展与心理辅导,学习心理与理论心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在《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学报》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是学校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陈高傭、何兆武、孙达人、朱本源、赵世超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中国古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对先秦史、隋唐史、五代十国史等研究的深厚传统,聚集了以王晖、杜文玉、沙武田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团队,竭力挖掘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出版了一系列在学术界具有影响的历史研究著作与集成。2012年,王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依托该项目完成出版的5卷本《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对周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出土的有铭青铜器做了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对先秦时期西周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杜文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五代十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依托该项目完成并出版的丛书《五代十国文献丛书》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史料和研究做了全面的整理和汇辑,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具有突出价值。2016年,沙武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获批立项,出版著作《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整理《莫高窟西夏洞窟编号的考古文献学研究》《敦煌西夏石窟考察手册》《吐鲁番地区石窟考察手册》,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我国敦煌学、西夏学、石窟寺考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近期,著作《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公示名单。


“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相关研究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尼斯官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及其团队就已经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环境、商品交流、沿线国家、文化传播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周伟洲及其团队编纂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是迄今最完整、词目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修订版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学校组织编撰的《丝绸之路通鉴》,聚焦“一带一路”重大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从多领域、多角度阐发“一带一路”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曹小曙教授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以“丝绸之路”纵轴的现实延伸和“国际秩序”横轴的历史演进,探讨“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东方语境和文明互鉴的空间叙事。李琪教授长期聚焦中亚问题研究,出版了包括《历史记忆与现实侧观:中亚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学术专著,并积极开展与中亚国家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刘锋焘教授聚焦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韩中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研究”和李秉忠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黑海通史研究”等则聚焦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关系,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与我国在经济、贸易、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历史、现在与未来。